(资料图)
“小俞啊,我看你最近状态不太好,怎么了?”“我已经在连长那‘挂上号’了,怎么干他都觉得我不行,那我还努力啥……”前两天,我路过水房,恰巧听见下士俞连伟正和战友诉苦,他的话让我有些愣神。
前段时间,连队组织安全隐患排查。因为此前我已经召集骨干安排过相关工作,所以对这件事并没怎么挂心。然而,检查结果让我大跌眼镜——“车库内灭火器欠压”“车库内出现易燃物品”“部分车辆未及时上锁”……不仅问题不少,而且大多集中在车库这个重点场所。
我为此十分生气,于是在晚点名时对车库安全员俞连伟进行了严肃批评,一方面打算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其他官兵引以为戒;另一方面希望俞连伟能够切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加以改正。
此后,我将这件事作为反面典型,在骨干碰头会、点名以及连队自主教育等时机反复说起,每次都会提及俞连伟。我本以为这是在给大家“敲警钟”,却没注意到,在我的一次次点名批评下,大家看俞连伟的眼神有了变化,俞连伟也越来越没了精气神。
水房里的对话点醒了我,俞连伟虽然确实存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,但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严重到如此“大动干戈”的程度。这样做不仅不能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,反而会让战士丧失自信心与斗志。而且,平心而论,连队安全工作没做好,我也同样有责任。想到这里,我不由面红耳赤。
“批评教育也应把握好‘度’,不能因为战士犯了一次错误就戴上有色眼镜。”我当着全连官兵的面向俞连伟道歉,同时教育其他骨干,要以我为镜鉴,对战士多一些理解与帮助,少一些埋怨和批评。说话间,我看到俞连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(阿合卓勒·努尔兰别克、卢芝锐整理)(陆军某团六营一连连长 李越前)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西方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7 联系邮箱:5 626 629 @qq.com